古人认为,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,而不能移植,故历代都将“茶”视为“至性不移”的象征,就如同坚定不移的爱情。
“茶性洁”,可示爱情“冰清玉洁”;
“茶不移本”,可示爱情“紧贞不移”;
“茶树多籽”,象征子孙“绵延繁盛”;
“四季常青”,寓意爱情“历久弥新”。
按习惯,新人结婚发请帖时,总要附上一包喜糖和喜烟,但今日的新人们流行着“无烟红色炸弹”,糖和烟已经不再是主角,而喜茶作为一种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礼品走俏婚礼市场。
以茶为聘礼之一,起于何时,尚难确考,但茶与婚礼结缘,初可能是从古代女子出嫁时嫁妆开始的。据《藏史》记载:公元641年,藏王松赞干布到大唐请婚,唐太宗遂将宗室养女文成公主下嫁于他。文成公主入藏时,带去了陶器、纸、酒还有茶等物品作嫁妆。显然,唐代
茶叶是作为嫁妆,还不是后来意义上的茶礼。
从各地方志的记载来看,茶已深深介入婚礼全过程。光绪《顺天府志》记婚礼:“合婚得吉,相视留物为贽,行‘小茶’、‘大茶’礼”。光绪《通州志》亦记:“将娶聘行礼,用衣饰及羊酒、果饼等物,俗名‘下茶’,”又称:“娶之次日,女家送果品等物,曰‘点茶’。”因此,明清小说和戏曲中关于茶礼的描述,很能反映茶礼习俗在当时风行的情形。
茶礼,也给许多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以影响。胡朴安撰《中华风俗志》所载“下茶”、“行茶礼”之俗,几乎成为近世民间普遍的风俗,自然包括许多少数民族在内。如拉祜族称聘礼为“茶礼”,他们说:“没有茶,就不能算作结婚。”其他如东北、西北、东南、西南等地少数民族,也多有较典型的茶礼风俗,不一而足。
可见,自宋代即已形成的茶礼,逐渐成为我国众多民族、广大地域普遍存在的一种婚姻礼俗,并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形态积淀、固定下来,给中华民族千姿百态、异彩纷呈的婚姻文化增添了新的形式、新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。
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
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
温馨提醒: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,倡导诚信合作、互惠共赢!为了保证您的利益,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,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,以免造成损失。